中新網蘭州10月20日電 (記者 魏建軍)“在戈壁灘上種活一棵樹,艱辛程度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边@不僅是甘肅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園林綠化大隊隊長彭燕梅一個人的感受,只要在當地曾經頂著“風吹石頭跑”植過樹的,都會有此感慨。
嘉峪關市地處西北荒漠戈壁,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年均自然降水量85.3毫米,而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5倍。地表多被礫石覆蓋,缺少種植用土,園林綠化的艱辛和困難一般人難以想象。
戈壁“氧吧”“肺活量”不斷提升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嘉峪關市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和綠化建設工程,全力打造戈壁綠城,合理布局城市空間,全市上下走出了播綠、護綠、惜綠的常態化道路。
金秋時節,雨中的嘉峪關市東湖綠得更加純粹,亭臺樓閣被水池升起的氣霧環繞,宛若煙雨江南。飛瀑挽著湖泊,如鏡面般鑲嵌在綠森林,極富詩情畫意。
然而,讓你無法想象的是,就在十幾年前,這里還是蒼茫戈壁,無人問津。如今,這片“城市綠肺”,已成為“鋼城”嘉峪關人民健身、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嘉峪關東湖是國家4A級景區,相當于230多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有總庫容315萬立方米的3個人工湖。作為嘉峪關市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東湖景區體現了“三池水,一片綠”的特色風光。
“已成名副其實的‘加濕器’,風沙少了,氣候明顯濕潤了!迸硌嗝氛f,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城市之“肺”作用很明顯。戈壁“氧吧”的“肺活量”不斷提升,綠色底氣也更足了。
出門見綠,處處享綠
從1995年開始,嘉峪關市連續26年開展“義務植樹年活動”,當地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將曾經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點點建設成了綠樹、藍天、碧湖交相輝映的現代化工業旅游城市。
近年來,嘉峪關市林草局實施了城鎮綠化、中央財政造林補貼、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大規模國土綠化建設,現已完成森林撫育133.33公頃、防沙治沙100公頃、造林補貼400公頃、生態公益林保護12660公頃、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000公頃、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66.67公頃,有效增加了生態資源總量。
嘉峪關還先后建成了迎賓湖旅游園區、東湖生態旅游景區、森林公園、明珠文化公園、討賴河生態園、南湖文化生態園等一批大型公園綠地,建成110多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36.39平方米。
“所有的公園一律免費開放!迸硌嗝繁硎,“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綠美結合”,城市居民出門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達公共綠地,基本實現了出門見綠,處處享綠的目標。
據統計,嘉峪關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道路綠地達標率為84%。同時,當地加大了立體圖案綠化美化,在城市重要節點、主要道路擺放鮮花,形成了“三季有花、層次分明、各具特色”和“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道路綠化效果。
堅持不懈繪制逐“綠”藍圖
草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是嘉峪關市最大的一塊天然濕地資源,是當地乃至河西走廊區域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防風治沙、蓄水灌溉、改善氣候等重要生態功能,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北通大漠、南望祁連!辈莺䥽覞竦乇Wo辦公室綜合科科長馮學剛介紹說,公園是由大漠沙山、戈壁濕地、天然草甸、公益林地、荒漠植被等共同形成的綠洲生態系統,形成“濕地、戈壁、湖泊、沙漠、綠草、雪山”共寓一境的奇特景觀。
據馮學剛介紹,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野生植物66種,野生動物142種,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綜合體,是多種候鳥重要的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有顯著的生態功能和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在西北干旱區很具典型性。
經過多年的生態補水與水資源管理,草湖濕地面積增加12%,植被覆蓋度增加17—20%,土壤含水量增加4—6%,生態服務價值達到3.73億元。馮學剛說,過境候鳥停留時間和種群有了明顯增加,實現了良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
秋日,有“戈壁之腎”之稱的嘉峪關草湖國家濕地公園“色域層疊”如畫,黃綠交錯的蘆葦和草甸,環繞在碧波萬頃的湖岸,吸引了諸多候鳥和游人停歇于此。(完)
【編輯:徐雪】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京ICP備:05004340號-1]